作品|紅印世紀之飲
作者|吳德亮
尺寸|44.5×44.5cm
媒材|數位版畫/全球限量僅一幅
定價|6萬
賞析
記得兩年前在某電視節目中,有閩南語知名歌手被問及致富之道,只見他不慌不忙,從背包取出了一餅 357 公克的普洱圓茶,說是用價值 280 萬台幣的一輛賓士轎車所換來。看到主持人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他笑說「一共七餅,也就是一筒啦」, 並解釋自己並非敗家而係眼光獨到,當時他頗為自得地表示「今天市場價格已翻上數倍了」。
歌手手中展示的普洱圓茶,白色斑剝的茶票紙上,無論上方的「中國茶葉公司雲南省公司」, 或下方的「中茶牌圓茶」字樣,還有正中央由八個
「中」字圍繞的「茶」字,全部都為紅色,正是今日普洱茶的當紅炸子雞「紅印」。時間不到三年, 今天每餅已飆破百萬台幣天價,也就是說,假如那筒茶還在他手上,就有千萬台幣以上的價值了。
話說中共建政後,所有私營茶號從 1950 年起紛紛結束,普洱茶的產製正式進入計畫經濟國營茶廠的時代。1951 年 12 月,「中茶牌」商標正式在北京完成註冊,1953 年西雙版納「佛海茶廠」更名爲「勐海茶廠」。而「印級茶」就是勐海茶廠異幟後所生產的首批普洱圓茶,由紅印打頭陣,綠印緊跟在後,再後為黃印。三者都是現代茶商為了便於行銷而自行「追加」的封號,勐海茶廠在出品時並未做任何命名,只有中茶牌商標的「茶」字,分別以紅、綠、黃三種不同顏色區別。
紅印的原料來自勐腊縣包括易武在內的單一茶菁,特色為「茶菁肥碩、條索飽滿」,沖泡後茶湯呈透亮的栗紅色,且明顯輝映均勻的油光。尤其茶氣強勁、厚重感十足。
在全球品項繁多的茶品當中,獨樹一格的普洱茶,茶葉外型通常呈粗大肥壯的條索狀,色澤呈豬肝色,滋味醇厚回甘,湯色紅濃明亮。不過讓大陸民眾趨之若鶩的,並非令人驚豔的丰姿熟韻,而是轉手後的高利潤:2008 年冬季中國嘉德在北京拍出紅印不過 10 萬人民幣左右,但今天價格卻已來到 60 ~ 70 萬(約台幣 300 ~ 400 萬)之間,可知普洱老茶在中國大陸發燒的情況。
其實台灣從來就沒有普洱茶的產製,這種必須以大葉種茶為原料、經過悠悠歲月「後發酵」產生的茶類,全部來自中國雲南省。但是在 2000 年以前,除了鄰近香港的廣東省以外,中國大部分民眾根本不喝普洱茶,即使產地雲南也不例外。從清末民初以迄九○年代,普洱茶出廠後就趕著銷往西藏與香港:以肉類為主食的藏人每日必須以普洱茶混和乳製品製成酥油茶以去油膩;香港人則做為每日前往茶樓「飲茶」的常備飲品。
台灣則是在 1980 年代喝「老人茶」的風氣打開後,伴隨宜興壺的大量進口,開始從香港少量引進,但當時品飲普洱茶並未造成流行。直到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前夕,香港陸羽、金山、雙喜、龍鳳等四大茶樓大量拋售普洱老茶,開啟了陳年普洱進入台灣的大門,使原本堆積在茶倉中的老茶紛紛出籠,湧入當時「錢淹腳目」的台灣。十多年來經由業者與文化人的不斷推波助瀾,普洱茶搖身一變為兼具養生與收藏致富的珍貴飲品,近年更因中國經濟快速崛起而風光返鄉,價格一日千里,讓香港人瞠目結舌,更讓原產地雲南人為之捶胸頓足。
儘管2007 年初夏,對岸曾因全民過度囤積「炒茶」,導致普洱新茶一度崩盤,但號稱「可以喝的古董」的陳年普洱卻始終炙手可熱,尤其 2009 年因雲南大旱導致飆風再起,老茶價格更像搭乘雲霄飛車般再創新高。
例如陳期約 60 年的紅印圓茶,1997 年我在台北建國假日花市,僅以單餅價格 3000 台幣購得, 由於尚稱物美價廉,往往購回後就立即撥開醒茶, 並在數週後邀集好友以大壺沖泡,大碗大口喝茶, 詩書茶畫縱橫古今、好不快活。
只是 2006 年開始,紅印就不斷透過對岸的炒手買家,從五萬人民幣一路狂飆,至 2010 年飆至14 萬人民幣之譜,今天更已達 60 萬人民幣的天價,根本沒有人喝得起,成了少數人炫富或者轉手套利的工具。每當友人問起我早年廉價購得的紅印普洱,我也只能指著肚子苦笑說「都收在這裡了」。
因此日前友人帶來僅約 8 公克的紅印殘塊分享,已讓我欣喜若狂了。趕緊取出壺藝名家三古默農的櫻花岩礦燒小壺,以滾水沖入後,但見金晃晃的油光層層,在杯緣不斷推湧湯暈。待栗紅透亮的茶湯入口,抖擻的熟韻更讓人倍感珍惜, 堪稱代價不輕的世紀之飲了。我特別將用過的茶票紙脫水裱褙,待平整後直接以普洱茶湯融入顏料,將沖泡的岩礦壺與茶海,飽滿的繁星點點與潑墨般強烈的白,加上妝點四周的櫻紅,圍繞正中斗大的八中標誌,繪寫出瞬間爆發的靈感,彷彿仍有餘香在口齒間迴盪:
彷彿在金磚上
瀹茶
看似極檢
卻極致奢華
沖泡那些年
我們曾經大碗
大口品飲的紅印
在狂飆天價的今天
以虔敬的心
向栗紅透亮的茶湯
頂禮
(發表於 2015 年 2 月 10 日《人間福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