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唐寅事茗圖』

作品|續唐寅事茗圖

作者|吳德亮

尺寸|44.5×44.5cm

媒材|數位版畫/全球限量僅一幅

定價|6萬

賞析

「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賫持。料得南窗下, 清風滿鬢絲」,這是北京故宮珍藏的〈事茗圖〉, 原畫長 106 公分,高 31 公分。作者明代大才子唐寅,巧妙地將友人陳事茗的名字嵌入詩中,並作為畫題。以細緻工筆加上柔和的墨色渲染,詳細描繪了明代文人幽居品茗的情境,令人嚮往。

層次分明的畫面上,但見茅舍藏於荒郊幽谷的松林之中,堂內有人伏案觀書,書僮在一旁煽火烹茶,而橋上正有訪客與僮攜琴前來;背景則以巨石、峰巒、瀑布飛泉等呈現。儘管不太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卻透露出明代文人理想化的生活情境, 以及追求閒適、真趣、清賞的處事態度吧?透過畫面,彷彿還能在淡淡茶香中,聽見潺潺水聲與窸窣蟲鳴。是唐寅傳世畫作中,我最喜歡的一幅了。

話說明代茶人多為飽學之士,琴棋書畫尤其精通,其中又以晚明的「吳中四傑」,即唐寅、文徵明、祝允明、仇英四人最為著名。儘管多懷才不遇, 卻多才多藝又嗜茶,強調茶席環境,以及幽雅氛圍的營造,將品茶、賞器、吟詩賞畫與聞香等,同時融入生活藝術,使品茶成為一種契合天地、回歸自然的活動,為文士茶開創新的局面。

因此吳中四傑的詩畫作品,不時可見文會與茶會的注入,結合飲茶空間的佈置,寓志山林、寄性茶居,而留下不少傳世佳作,將中國悠遠的茶藝, 提升至形而上的美學境界。而文人大隱於市,擺設茶席款待好友,更成了明代飲茶的時尚風潮。

作為吳中四傑之首,唐寅更常以茶畫反映當時文人以茶明志的情境,較為著名的包括〈事茗圖〉、〈鬥茶圖〉、〈盧仝煎茶圖〉、〈品茶圖〉等;〈事茗圖〉從遠景徐緩拉近,〈品茶圖〉卻是特寫近景, 畫面但見童子直接將燒水壺從火爐上提起,倒入席地而坐的文士手上的杯中。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1470 年生於蘇州的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擅長繪畫山水、人物、花鳥,詩詞文學與書法也堪稱一絕,無論在中國美術史或文學史上均有顯赫地位。他不僅開創了綿延400 多年的「吳門畫派」,也為明代文士茶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見證。但生前卻命運多舛、潦倒不堪, 功名僅至解元,既便優異的進士成績也被誣為作弊而蒙受冤獄折磨,直至身後始備受推崇。後人甚至杜撰了《三笑姻緣—唐伯虎點秋香》、《十美圖》等故事,戲稱他為「風流才子」,並屢屢搬上戲劇或螢幕,令人啼笑皆非。

西班牙大畫家達利,曾於 1955 年以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重新詮釋了達文西在 1498 年繪製的不朽名畫〈最後的晚餐〉。達文西以極為細膩的寫實方式,選擇了耶穌用餐時,宣布座中有人出賣, 讓眾門徒大為震驚的剎那作為主題呈現。達利卻讓議論紛紛的門徒全部低頭默禱,甚至加上了金色的宗教光環,兩畫相隔 400 多年,同樣讓世人印象深刻。

同樣與〈事茗圖〉相隔 400 多年,多年來我與「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的好友們,始終堅持明代詩書茶畫的文人精神而創作不懈。為了呈現文士茶回歸自然的精神,我特別取來雲南鶴慶山區攜回的手工茶票紙,以水彩將客家伙房置入近景,柴燒茶器則在禾埕外成就極簡茶席,在陽光下以青潤似鐵的光芒,呈現茶湯、賓客與遠山之間的虛實,並以類似慧善大士機鋒雋語的禪詩手法題詩,向唐大才子致敬:

 

陽光異常熾烈

天空卻近乎皎白

伙房看似靜寂

煎水已然颼颼

茶席上,柴燒

青潤似鐵

舞出觀音

無可取代的

蘭花香氣

山還在遠方

而心,早已

輕輕放下

 

(發表於 2014 年 5 月 6 日《人間福報》副刊)

Follow our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