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茶香』

作品|貓空茶香

作者|吳德亮

尺寸|對開55×78.5cm

媒材|水彩

定價|30萬

賞析

循著虯虯蟠蟠的產業道路蜿蜒而上,蒼鬱的樹叢與翠綠的竹林離離蔚蔚擠滿山谷,雨後初晴的薄日透過逐漸升騰的霧氣潑灑沙沙推湧的茶園,從指南山頂到樟山寺的上端,陽光正奮力撐開令人窒息的厚厚積雲,投下僅有的一抹蔚藍青天,為山腰座落的閩南式三合院老厝疊換著陰翳與亮光,茶農則在禾埕為鮮採的茶菁做日光萎凋,醇厚的茶香穿梭其中,感覺渾沌又陶然。

清朝雍正三年(1725 年),世居福建安溪松岩村的茶農魏蔭,由於每日清晨必虔誠獻茶於觀音菩薩前,乃有觀音托夢,在寺旁石縫發現與眾不同的茶樹,摘取製成茶葉沖泡,滋味甘醇濃郁,且茶葉外觀呈現沉穩的鐵灰色,而命名為「鐵觀音」。

至乾隆元年(1736 年),安溪王士讓奉調入京仕官,隨帶家鄉名茶,經方苞轉入內廷。五年後乾隆召見王士讓,以「茶色澤烏潤、沈重似鐵」而賜名為鐵觀音。

因此「鐵觀音」不僅是茶品名,也是茶樹品種,具有明顯的紅心、歪尾以及葉片向上捲曲如波浪狀手形等特徵,恰似觀音手指印所造就的紫紅色,俗稱「紅心歪尾桃」。儘管今天無論在原鄉安溪,或台灣木柵、石門、梨山等地,鐵觀音的原料早已包含了色種(奇蘭、毛蟹、梅占、八仙等)、本山、黃旦、硬枝紅心、金萱、四季春等不同茶樹品種, 仍以紅心歪尾桃所製作的鐵觀音茶品最具代表,稱為「正欉鐵觀音」。

鐵觀音東渡台灣,則是在光緒 22 年(1896) 的日據初期,本土張迺妙兄弟受木柵茶葉公司委託,前往安溪引進茶苗,種於木柵指南山上的樟湖, 開啟了台灣鐵觀音的輝煌歷史。由於土質與氣候環境均與安溪原產地相似,所以種植繁衍擴充非常快速,茶園面積逐年驟增,翠綠披蓋分明的茶園錯落山坡樹叢之間,點綴著外觀各異的處處茶坊,是許多人假日或夜晚品茗與大啖山產的最愛,也是從高處觀看燈光輝燦台北夜景的極佳位置。可說是煩囂的台北都會中,難得的茶鄉景觀了。

其實貓空非貓,名稱的由來根據當地耆老告知,早先順勢流下的淙淙山泉本有豐沛水量,也一直是當地居民賴以種茶的灌溉用水,不過由於河川長期沖刷淤積,導致河床逐漸窄小,至今僅存涓涓細流繼續吟唱悠悠歲月。而河水長年累月的沖激侵蝕,也造成山腳的岩石處處坑坑洞洞,彷彿臉上的青春痘般留下凹凹凸凸的疤痕,因此被當地居民稱為「喵康」,未料竟以訛傳訛成就貓空的趣味地名了。

 

貓空非貓

只有浮海東渡

鐵色的觀音

化身沈穩的茶種

繁衍滿山的綠

萎凋稻埕的香

為台北盆地

鮮活的呼吸

更添甘醇

 

發表於 2014 年 8 月 8 日《人間福報》副刊

Follow our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