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貢眉西來意』

作品|傳統貢眉西來意

作者|吳德亮

尺寸|44.5×44.5cm

媒材|雲南鶴慶手工茶票紙/水彩

定價|20萬

賞析

疫情正燒,想起古籍有云「白茶入藥降肺火」,古人常用做退熱、解毒、降火等,儘管僅供參考,好友「陳府白茶」掌門陳寧化卻特別排除萬難,遠從對岸福鼎寄來一款他稱之為「非常珍貴」的白茶,待小心翼翼開啟包裝,看見牛皮紙袋以毛筆書寫的「傳統貢眉」,讓我大感狐疑。

話說在六大茶類中,屬於「輕度發酵」的白茶,儘管歷史悠久,卻一直到近幾年才異軍突起, 成為大陸民眾爭相品飲或炒作的茶類,並迅速蔓延來台。目前產區主要在福建省東北部地區,福鼎、政和、建陽等縣市,原料主要為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建陽水仙等。並因採用鮮葉原料或工藝的不同,依序分為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四個不同等級:每年三月下旬開始採摘「嫩芽」製作頂級的「白毫銀針」;至清明前後開始採摘「一芽一二葉」製作「白牡丹」,算是第二級了;五月後採摘「一芽二至三葉」製作「貢眉」或「壽眉」。

陳君寄來第三、四級的茶品,居然大言不慚跟我說「貴重」,除了發微信跟他說謝謝,也表達我的不悅。但很快就收到他的書面解釋,說「傳統貢眉」係以福鼎當地原生種「有性繁殖」茶樹,採一芽一二葉等同白牡丹標準自然萎凋製成,因芽細如眉毛,「滋味豔超牡丹,細滑似銀針」,明清兩代多作為「貢茶」,產量十分稀有珍貴,因此根本不發售,僅做為好友或領導間餽贈,絕不同於今天市售「清湯寡水」的貢眉。

陳君進一步解釋說:自家的傳統貢眉採摘茶樹芽葉,攤放竹製的蔑架上進行日光萎凋,並根據當日的氣候變化進行調整,太陽剛升起、中午時光與日落時分,氣候南風或北風天,都要調整蔑架方向與萎凋時間,儘量使茶葉自然失水,萎凋至八、九成乾後,將茶葉進行勻堆靜養,最後用炭火低溫烘焙乾燥而成,可說完全倚賴天候與手工,全然馬虎不得。

半信半疑取出些許置入陶藝名家手做的松青綠蓋杯,果然不同於一般貢眉落葉般的枯黃萎綠, 厚密的白毫彷彿從雲霧中破繭而出的曙光,一彎彎笑得開懷的眉毛,在熱壺後如成群的銀魚般閃閃發光,發出淡而綿密的香氣;開湯後但覺蜜韻明顯, 飽滿的春意、陽光與山頭氣更如漣漪般在口腔與喉頭之間層層擴散,不僅將一般白牡丹或貢眉、壽眉的口感與喉韻遠拋在後,甚至比白毫銀針更為滑順爽口,徹底顛覆我對貢眉的刻板印象了。

我想起有次回花蓮,帶媽媽及兩個妹妹暢遊花東縱谷沿線,向晚返程時在壽豐鄉道發現的一棟客家與日式混和風格的木造老屋,由於門窗緊閉而無法進入一探究竟,只能打開車窗匆匆取出紙筆做速寫。多年來一直很想跟屋主商量,在老屋前空曠的禾埕擺起茶席,煎水備器如晚明四傑之二的唐寅《事茗圖》或文徵明的《品茶圖》場景,蓋杯閃亮則像天外飛來的水月池,不是更具客家意象嗎?只是媽媽旅居天堂已經三年多,我無心再舊地重遊,只能以詩畫呈現那樣的意境了。我這樣寫著:

彷彿天外飛來

的水月池

為單調的禾埕

妝點浪漫

一彎彎笑得

開懷的貢眉

用銀魚般閃亮

押韻的春日銀雪

擁抱茶香

婆裟共舞

為小滿留下

回眸一笑的

春意

 

(發表於 2022 年 6 月 20 日《人間福報》副刊)

Follow our social media